國營陶瓷廠廢棄的窯爐。
正月十四是吳川瓦窯村的年例日,年例期間,外出務(wù)工人員回鄉(xiāng)“做年例”:看民俗巡游,吃年例大餐,看粵劇表演。
早在半個月前,青年藝術(shù)家歐武就回到了家鄉(xiāng),在老國瓷廠旁邊的工作室畫畫、會友,共謀瓦窯文化保育。工作室正對著一座老窯口,高聳的煙囪覆蓋著厚厚的綠植,像蒙上了歲月厚厚的塵土,成為被遺忘的角落。
歐武探訪舊窯址。
這正是歐武和一眾瓦窯青年心中之痛?!跋M覀冞@一代人能夠盡力,為保護瓦窯的歷史文脈多做一些事情?!?/p>
瓦窯是吳川文化的發(fā)祥地之一,有粵劇、陶鼓、泥塑等非遺項目,人文薈萃;這里曾經(jīng)是吳川最繁華的商業(yè)區(qū),目前依然保留著大量的歷史建筑,有嶺南大屋、古廟、古井、古樹等。有詩云:“百寶雨花滿琉璃界,千潭印月見妙明心?!薄翱淌浌啪?,百歲榕樹齊平證?!薄暗净ㄏ阏涨хR月,高坡煙窯旺青苗?!庇涗浀恼钱?dāng)年瓦窯地區(qū)的盛況。
歐武在舊窯址翻出瓦片。
借年例調(diào)研之機,記者專門采訪了歐武。他是泥塑的省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,他的哥哥歐強是瓦窯陶鼓的非遺傳承人。
瓦窯名字源于“窯”,這里遍地窯址,最早的窯址可追溯到唐代,據(jù)說有廖姓人來此燒窯制陶,日漸興盛,故舊時又稱為“廖山瓦窯”。從航拍上可以看到,歷史悠久的瓦窯村自東向西有著幾片蒼翠“森林”,綠色掩蓋之處,均是荒廢的老窯址。自唐以來,這些窯址廢了又建,從窯址上不同年代的磚中可以看出,瓦窯的興盛與泥土和窯息息相關(guān)。據(jù)考證,有水灶、安樂灶、倒源窯、隧道窯、東樂窗等各式窯制29個,現(xiàn)存10個,均廢棄或改作他用。
吳川瓦窯村一座老窯口,高聳的煙囪覆蓋著厚厚的綠植。
對于正在消失的瓦窯,歐武和村中一批有文化自覺的瓦窯青年率先行動起來,開展瓦窯文化保育工作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,他和夫人花近一年時間,深入民間挖掘瓦窯歷史文化,整理出一本《廖山瓦窯》一書,以文圖史料的方式全面深入地對瓦窯文化進行了梳理。
“老窯址是瓦窯的文脈,也是瓦窯文化的‘母體’,我們現(xiàn)在聞名的陶瓷工藝、瓦窯陶鼓,都是這個‘母體’里開出的花,如果我們不保護好這個文化‘母體’,會不會丟掉我們的根?”這是歐武擔(dān)憂的地方。
瓦窯村自東向西有著幾片蒼翠“森林”,綠色掩蓋之處,均是荒廢的老窯址。
在上世紀(jì)七八十年代,瓦窯陶瓷工藝遠近聞名,其中,瓦窯陶鼓更是獨樹一幟。瓦窯陶鼓經(jīng)過手工作胚、雕花、上釉、燒制、蒙皮、調(diào)音等38個工序燒制而成,用于祭祀、驅(qū)邪、祈禱時用,曾作為吳川民間儺舞《舞二真》《舞六將》的伴奏樂器,后來演變成由數(shù)十人背著陶鼓一起表演的舞蹈。這種鼓聲蒼勁、深沉、粗獷,2013年列入廣東省第五批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名錄。
文化是根,是鄉(xiāng)情回歸的土壤,為了留住歷史文脈,留住鄉(xiāng)情,才能把人才留住,發(fā)展家鄉(xiāng),這是歐武和一群跟他一樣的瓦窯青年的共同愿望。他希望有關(guān)部門能采取有效措施,把“正在消失的瓦窯”列入文保單位,讓這株文化“母樹”開出絢爛的花。
湛江晚報、湛江云媒客戶端原創(chuàng),未經(jīng)授權(quán)不得轉(zhuǎn)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