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路向南,再向南,一直到湛江。
上個世紀八十年代,父親在陽店街上做蘋果生意,那時候叫收蘋果。他收到的蘋果,堆在陽店車站,等待他之前從洛陽鐵路局要來的車皮計劃,計劃的目的地是湛江、汕頭、茂名、佛山這些陌生又熟悉的地方。陌生是他和我和陽店街上的人壓根不知道在哪兒,只知道是南方;熟悉是這些地方就像是鄰村、鄰鄉(xiāng)一樣,經常掛在他和他們的嘴邊,一次次被提起。收夠一個車皮的蘋果,等待著丁里當啷的貨運火車來掛走,一路奔波,到達這些城市,進入不同的家庭。陽店站是個小站,也許和全國那些小火車站一樣,客車基本上不停,只偶爾有貨車才會停下來,掛走之前甩下來的一節(jié)車廂。如果蘋果裝好了,而沒有停靠的列車,那些蘋果就需要在車站上一直等,等不及的蘋果有壞的,就得重新打開紫穗槐編的大簍子,全部翻騰一次。
我和廣東的朋友開玩笑說,也許你那時候吃的蘋果中的一個,就來自我的父親。
我到湛江來,因為第三屆全國小小說青春筆會暨2024青年作家訓練營,我是導師組成員。因原定航班取消,緊急改換火車。一路從三門峽坐高鐵到鄭州東,再從鄭州坐高鐵到廣州,廣州換城際高鐵到湛江,經歷了十多個小時以及在鄭州的一晚,以及來鄭州的一個小時,基本上走了和我父親的蘋果一樣的路線。
可以想象,他的那些蘋果,來自河南省靈寶市陽店鄉(xiāng)(后撤鄉(xiāng)改鎮(zhèn))的蘋果,從山坡上果園里一個個摘下來,經過卡尺篩選、白紙包裝、裝簍或者裝箱的蘋果,一路要經歷怎樣的顛沛流離,才到湛江。這些蘋果還要從批發(fā)市場到市場,然后才能到一個一個家庭。
我還在向南方的高鐵上,同時在我的觀頭村,正在舉行《觀頭村志》的出版發(fā)行儀式。上世紀七十年代在觀頭村下鄉(xiāng)的知識青年——后來的市級老領導,給我打電話,她興奮地說:咱們村的大事,我都回來了,怎么沒見你。我說,我正在去湛江的高鐵上。她說:太遺憾了。
確實。對我來說,不能見證我的觀頭村的那一刻,實屬遺憾。但我走了一遍父親的蘋果走過的路線。也因為寫作,因為我的小小說,我的名字和父親的名字、哥哥的名字一起,出現在了《觀頭村志》里,我那些微不足道的所謂成績,也出現在村志里,比我父親、我哥的字數都要多。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補償。
一個人的命運和記憶,與一個村莊的命運和記憶,總是息息相關。